汗衫、衬衫、运动衫、羊毛衫、夹克衫……
一个“衫”字,几乎包揽了现代人的上半身。
虽与古人之“衫”并非一物,
但百变百搭的特性,
却今古同理。
▲ 现藏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的南宋对襟双蝶串枝纹绫衫。2016年5月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伯澐墓出土,直领宽袖,褐色罗缘。黄绫地织缠枝纹二方连续纹样,缠枝间饰双蝶,图案精美。通袖长182厘米。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期间,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,受到各国贵宾和广大观众青睐。赵伯澐墓丝绸服饰是迄今唯一发现成系列的宋代士大夫服饰,出土26件衣服,19条裤子,7双鞋子,一共76件丝织品,它的服饰形制之丰富,织物品种之齐全,纹饰题材之多样,纺织工艺之精湛,为世所罕见,被称为“宋服之冠”。
葱郁垂阴下,女子身上的罗衫宛如蝉翼。衫下凝脂般的雪肤时隐时现,在氤氲的薄雾和金黄色的晨光中,熠熠生辉——五代西蜀花蕊夫人的《宫词》,透肌肤的薄罗衫子,可谓当时的潮流宠儿。
衫子,也叫衫,或者衫儿,上下连属,袖端敞口,罗,则是一种比衫子更加古老的绞经织物。公元前3500年的河南荥阳新石器遗址,曾经出土过这类织物的残片。
▲ 素纱单衣,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。
薄罗衫子亦作蝉翼衫,也叫蝉衫。蝉翼有多薄,人们大多见识过,那么状如蝉翼的罗衫到底能有多轻呢?1972年,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墓出土的“素纱单衣”可以为例:
此衣长128厘米,通袖长195厘米,从各部位长度来看,尺码并不小,但却轻若无骨。云锦研究所科技人员分析,它采用了一种特选的素色细蚕丝织就,每根蚕丝比头发丝要细得多,1000米的重量只有1克,难怪整件衣物总重仅48克,还不到一两。除丝罗外,绫、绉、绢等轻便料子,也是制作衫子的佳选。不过轻则轻已,却少了丝罗的一种“风情”,那便是“透”。罗的“透”,在历代古画里不难一窥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,画家杨子华根据这一情景,绘《北齐校书图》。画中学士不堪夏日炎热,脱去上衣,只披了一层几乎透明的纱罗(也有人认为是纶巾),胸臂尽现,与半裸无异。▲这是洛阳朱村东汉墓出土壁画的局部,描绘墓主生前宴饮的场景。左侧男子在袍服外穿了一件半透纱罗衫,从这种奢侈装扮来看,他应该就是墓主。汉代的衫子是一种对深衣加以改革(去袖口)的服装。由于领口较开便于劳作,后慢慢成为常服,成为单衣、上衣的通称。供图/文化传播/FOTOE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的唐朝,纱衣罗衫也成了女装界的时尚。宽大的罗衫轻如雾縠,走起路来衣裾扫地,女人们穿起这类衣服,里面一般不加衬,于是衫下的肌肤也就若有似无地透了出来。不过,衫子不能总单独穿着,总要跟其他下裳搭配,而如何搭配才算漂亮?流行总是新一时,旧一时。这点倒也今古同理。
▲ 清代石青纱补褂。看衣服识官品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,人们对补子的喜好并不局限于官袍,也发展到了衫、褂这类常服上。泥金衫子搭配什么裙子最好?自然要算石榴裙。唐人万楚在《五日观妓》中说:“眉黛夺将萱草色,红裙妒杀石榴花。”宛如美人化身的石榴裙,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裙。小说《金瓶梅》里,潘金莲刚一出场,就是“上穿白夏布衫儿,桃红裙子,蓝比甲”的打扮,她和李瓶儿“家常都是白银条纱衫儿,密合色纱挑线缕金拖泥裙子。李瓶儿是大红焦布比甲,金莲是银红比甲”。这大概可以算作“叠穿”、“混搭”的鼻祖了吧。宋代开始刮起小清新的风尚,一改之前着装好红、好紫的习惯,开始用银灰、沉香、粉紫等素雅的色彩。到了明代,红艳艳的裙装又再度流行,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中的白娘子,去李员外家祝寿。上身就穿着件青色织金衫儿,下身穿大红纱裙,戴一头百巧珠翠金银首饰,配色浓郁,好不喜庆。▲ 穿褙子的女子。宋画《歌乐图》局部。摄影/拿破破
作为常服,衫子存在了两千多年。千载流变中,款式不断更新换代。明清时期,除了对襟、圆领之外,还出现了立领的罩衫。而早年不收袖口的特点,也悄然淡化,不知从何时起,衫子变成了“轻便上衣”的代名词。它不似袍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,没那么正式,自然也就没那么多限制。包容性造就衫子百搭的特点,除配裙、配裤、配袄之外,还可以搭配比甲、披风。当然,在穿衣打扮这件事上,人们从来就是“博爱”的,对衫子的钟情,并不限于罗衫一种。轻薄的单衫之外,还有复衫,又叫“夹衫”。顾名思义,夹衫是有内衬的,质地略厚,春秋两季都可以穿。宋代诗人吴文英在《玉楼春·京市舞女》中还提到,“茸茸狸帽遮梅额,金蝉罗翦胡衫窄”。可见,胡地的衫子甚至厚到可以当冬日常服。▲ 淡黄色大袖对襟纱罗衫,是服饰史研究者高春明先生依照唐画《簪花仕女图》所作的复原。在画家周昉生活的时代,宫廷妇女夏季衣衫大多轻如雾縠、薄似蝉翼。肌肤与襦裙在这宽大的罗衫下纤毫毕现,女子的雍容与盛唐的富丽,透过这一细节,被传递到观者的面前。供图/高春明
唐代的缦衫就是一种演出服饰。据唐人崔令钦《教坊记》载:当时的舞姬,会利用缦衫短小、易穿脱的特点,在外衣衣襟处缝制口袋,用于装入缦衫。舞乐开场,舞姬皆着缦衫而出,再趁聚于中场的机会,从领上抽去缦衫,藏在怀内,露出里面的裙装。场下观众忽见众女齐齐变装,莫不惊诧。
▲ 这是一件仿明末天启年间女子穿着的竖领斜襟长衫,原件系孔府旧藏。幽蓝色的纱罗,质感纤薄,呈半透明状,若罩于襦裙之外,便会呈现出因不同衣料、服色叠加所产生的绮丽效果,毕现女子端庄优雅之美。摄影/周颖,服装/鱼汤
古代社会等级分明,除避寒遮体之外,穿衣往往还有标识身份的作用。按《旧唐书·舆服志》的记载,武则天在延载元年(694年)下诏,赐文武百官袍绣,用不同图案来标识不同的官职,如左右监门卫将军衣服上要装饰对狮子纹,左右卫饰对麒麟纹,左右武威卫则饰以对虎纹,等等。到了明代,人们把官服上装饰的动物纹,简化成一块补子,缝在袍服的中间,以区分文武百官的品级。从此,看衣识品也成了明人生活的一部分。后来,明代人还把这种对补子的偏爱,延伸到了衫子上。▲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的一件五彩仕女读书图棒槌瓶的局部。画面正中,女子上身仅穿了一件薄露透的长衫,春光乍现,而她却不以为意,仿佛整个人都沉在眼前的书卷里,周围的一切皆于己无关。这是只属于夏日闺房的秘事,罗衫如雾,清风入怀。摄影/动脉影
古人在装束色彩的选择上,为突显顺天应时、阴阳调和的易理,五行色是不变的经典色系。款式也往往会跟着季节走,同一个时节,同一种服饰的整体面貌往往大同小异,还有金泥衫。在织金锦大行其道之前,人们已经开始用印染的方法,来打造金银相错的视觉效果。1972年,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。整个花纹外形为菱形,由三块套版组成:第一块凸纹版是由曲线组成的火焰纹,第二块是由曲线组成的薰炉纹,第三块则由金色的小圆点组成。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三版套印花丝织物。
▲ 半透的纱罗不只可以用在衫上,也可以用在褂上,不止女人日常可以穿,男人在庄重的礼仪性场合也可以穿。图为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衣冠像,官袍外罩黑色纱褂,更显威仪。
这种印花纱的操作过程非常复杂,得用涂料色浆,在深灰色的方孔纱上,以多版分色印花套印的方式加工,图案色彩层级越多,所需用到套版也就越多。在这种印花工艺的基础上,古人研发出印金、印银工艺。金泥衫、银泥衫就是印金、印银的衫子。李商隐名句“越罗冷薄金泥重”,“金泥”指的就是将极细的金粉与黏合剂拌匀后,印或手绘于织物上的一种加工方法。怎么才能让自己看起来比别人更美,是从古至今人们追求的永恒难题。
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
CHINESE HERITAGE
中华遗产官方店铺 | 玲琅格
CHINESE HERITAGE
想收藏《中华遗产》往期的典藏过刊吗?点击下图▼进入官方店铺「玲琅格」还有更多精美图书、文创等你发现!